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法律知识 工伤赔偿 如果被骗离职没给赔偿怎么办

如果被骗离职没给赔偿怎么办

发布时间:2025-07-29 15:50:43 浏览:0 【 字体:

在职场中,不少劳动者可能遭遇过这样的“套路”:公司以“架构调整”“协商离职补偿更优厚”“先离职后补赔偿”等理由劝说离职,甚至口头承诺了具体的赔偿金额,但当劳动者签下离职文件后,公司却翻脸不认账,赔偿迟迟不到位,甚至直接否认承诺。这种“被骗离职”且未拿到赔偿的情况,不仅让劳动者承受经济损失,还可能因“自愿离职”的书面记录影响后续维权。那么,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合法维权?本文将从维权步骤、时效、证据等方面详细解答,帮你理清思路。

一、如果被骗离职没给赔偿怎么办

遇到被骗离职且未获赔偿的情况,可按以下步骤逐步维权:

1. 固定“被骗”证据,明确法律关系:首先要收集能证明“被骗离职”的证据,比如公司负责人或HR诱导离职的聊天记录(微信、QQ、邮件等)、通话录音、书面承诺函(如有)等,证明离职并非劳动者真实意愿,而是受公司欺骗或误导。同时保留劳动合同、工资流水、离职协议等文件,明确劳动关系存续期间、工资标准等基本事实。

2. 主动与公司协商,要求履行承诺:携带收集的证据与公司沟通,明确提出要求按承诺支付赔偿。协商时可全程录音,若公司承认之前的承诺或给出新的解决方案(如分期支付赔偿),需签订书面协议,注明赔偿金额、支付时间、违约责任等,避免再次口头约定。

3.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,推动公司处理:若协商无果,可向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,提交书面投诉材料(说明被骗离职经过、公司未支付赔偿的事实)及相关证据。劳动监察部门会责令公司限期整改,部分公司可能在行政压力下主动支付赔偿。

4. 申请劳动仲裁,通过法律程序维权:若投诉后公司仍不配合,需在法定时效内(一般为1年)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。仲裁请求可包括:确认离职协议因欺诈无效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(按《劳动合同法》第87条,赔偿金为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,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,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算,不满6个月支付0.5个月工资)。

5. 对仲裁结果不服,向法院提起诉讼:若对仲裁裁决不服,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讼,通过司法程序进一步维权。诉讼中需提交更充分的证据,如证人证言、专家意见等,证明公司存在欺诈行为。

二、被骗离职后多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

根据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》第27条规定劳动仲裁时效为1年,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。具体到“被骗离职没给赔偿”的情况,时效起算点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:

1. 若签了离职协议且协议中约定了赔偿支付时间:时效从约定的支付期限届满之日起算。例如,协议约定“2024年5月31日前支付赔偿”,若公司到期未支付,时效从2024年6月1日起算,劳动者需在2025年5月31日前申请仲裁。

2. 若未签离职协议或协议未约定赔偿时间:时效从劳动者发现公司拒绝支付赔偿之日起算。比如,劳动者2024年3月1日离职,4月1日向公司索要赔偿被拒,时效从2024年4月1日起算,至2025年3月31日届满。

需注意,仲裁时效可中断或中止。若劳动者在时效期间内通过协商、投诉、向公司发书面催告函等方式主张权利,时效会从中断时重新计算(比如2024年6月1日协商,时效从协商次日重新算1年);若因不可抗力(如劳动者重病无法维权)或其他正当理由导致无法在时效内申请仲裁,时效可中止,待障碍消除后继续计算。

实务中,部分劳动者可能因“轻信公司会补赔偿”而拖延维权,导致超过时效。建议一旦发现公司拒绝支付赔偿,立即启动维权程序,避免因时效问题丧失胜诉权。

三、被骗离职的证据有哪些

“被骗离职”的核心是证明“离职并非劳动者真实意愿,而是受公司欺诈或胁迫”,以下几类证据至关重要,需重点收集:

1. 公司诱导/欺诈的沟通记录:这是证明“被骗”的关键证据,包括:①微信、QQ、钉钉等聊天记录(需完整截图,标注对方身份、聊天时间,若对方删除记录,可申请仲裁或法院调取后台数据);②邮件往来(保留原始邮件,包括附件,证明公司以“调岗降薪”“不离职就辞退”“赔偿更高”等理由诱导离职);③通话录音(需明确通话双方身份、时间,录音内容需体现公司的欺诈行为,如“先签离职,赔偿下个月到账”等承诺)。

2. 书面离职文件:包括离职申请书、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等。若文件中存在“自愿离职”“个人原因离职”等字样,需结合其他证据证明该内容是在欺诈下签署的(比如聊天记录显示“不签自愿离职就不发工资”);若协议中约定了赔偿金额但公司未支付,该协议可直接作为主张赔偿的依据。

3. 劳动关系及工资证明:劳动合同(证明劳动关系、岗位、工资标准)、工资流水(银行转账记录,标注“工资”字样,证明月工资数额,用于计算赔偿金额)、社保缴纳记录(辅助证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)、考勤记录(证明实际工作时间,计算工作年限)。

4. 公司承诺赔偿的证据:除沟通记录外,若公司出具过书面赔偿承诺函(需盖公章或负责人签字)、赔偿方案邮件、内部公告等,需妥善保存;若有同事在场见证公司承诺,可申请同事出庭作证(需注明同事姓名、岗位、联系方式,确保证言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)。

5. 其他辅助证据:如公司内部的“裁员通知”“架构调整文件”(证明公司可能通过欺骗手段规避合法裁员程序)、与劳动监察部门的沟通记录(证明曾投诉维权,可用于时效中断)等。

收集证据时需注意:原始载体优先(如手机聊天记录不要删除,录音保留原文件),注明证据来源(如“2024年3月5日与HR王某微信聊天记录”),必要时可对电子证据进行公证,增强法律效力。

总结来说,遇到被骗离职且未获赔偿的情况,劳动者需保持冷静,第一时间收集“被骗”证据,在1年仲裁时效内通过协商、投诉、仲裁、诉讼等途径维权,重点证明公司存在欺诈行为及自身损失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,具体维权策略需结合证据细节和地方司法实践判断,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免费问律师,获取更专业的帮助。

阅读全文
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!